
中国科学家在火星地下10米处挖出惊天证据!当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雷达穿透红色土壤,一组76个倾斜沉积层暴露在屏幕前——这些呈现14.5度平均倾角的层状结构,竟与地球海滩的潮汐沉积完全吻合。科研团队通过介电常数分析发现,这些沉积物既非火山熔岩管道(介电值约9),也不是风沙堆积,而是由0.1-3毫米的细砂与卵石构成,与澳大利亚鲨鱼湾的滨海沉积物雷达图像如出一辙。更惊人的是,这些沉积结构覆盖1.3公里范围,垂直分布在地下10-35米深处,显示火星北部曾存在持续数百万年的稳定水体环境。广州大学团队指出,这样的潮汐沉积特征,需要持续稳定的潮汐运动才能形成,完全排除了短期融水的可能性。这意味着36亿年前的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着深度超千米的浩瀚海洋,其规模远超地球北冰洋。科学家在PNAS发表的论文揭示,这些沉积层如同火星气候的'时间胶囊'——每层砂砾都记录着远古潮汐的涨落节奏。通过分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团队计算出这片海洋至少存在300万年,远超此前预估的短暂湿润期。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着陆点北方500米低地处,雷达还探测到疑似冰水混合物的高反射界面,为未来建立火星基地提供了潜在水源。目前国际科学界已形成共识:火星失去海洋的关键在于磁场消失导致大气逃逸。但最新数据显示,这些埋藏的海洋沉积物中,可能封存着火星生命最后的避难所。中科院团队正加紧解析次表层散射数据,试图在黏土矿物层中寻找有机分子踪迹。2026年火星样本返回计划即将启动,或许我们很快就能在祝融号发现的沉积岩里,找到改写生命起源教科书的关键证据。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炒股配资平台大全,炒股配资公司,大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