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辈的都是兄弟五六个,带起来感觉没啥难度。到了现在两个孩子都被搞得焦头烂耳,接送孩子,陪孩子玩,复习功课等,为啥老一辈带娃总说“轻松”,到我们这代,带个娃像在闯关卡?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养娃
老一辈说的“轻松”,不是不心疼孩子,是当时的日子,能把娃“养活”就已经拼尽全力。婆婆说,她年轻时带三个孩子,家里穷得叮当响,粮食不够吃,能让每个娃喝上稀粥、穿暖补丁衣服,就已经算“带得好”。哪有心思琢磨“营养配比”?大的孩子带小的,弟弟妹妹摔了哭,拍掉身上的灰,哄两句“没事没事”,孩子接着跑——不是不担心磕碰,是地里的活等着干,锅里的饭等着煮,根本没多余时间纠结“要不要去医院检查”。那时候的“带娃”,核心就是“满足基本生存”,只要娃不饿肚子、不生大病,就算合格了。
更不一样的是,老一辈带娃是“集体作战”,不像我们现在“单打独斗”。婆婆说,以前住大杂院,谁家娃哭了,邻居大妈都会过来哄两句;晒被子时,隔壁阿姨会帮着看会儿娃;自己要去赶集,把娃托付给对门婶子,回来时娃正跟人家孩子一起吃红薯。可现在呢?大多是小家庭住商品房,出门邻居不认识,带娃时饭都得抱着娃做,想找个人搭把手都难。老一辈带娃时,身边有一群“帮手”,压力自然小;我们带娃,所有事都压在自己身上,连喝口水都得趁娃睡觉,能不觉得累吗?
展开剩余56%还有医疗和信息的差异,也让两代人的带娃方式差了太多。婆婆说,以前娃发烧,她就用湿毛巾敷额头,熬点姜糖水喝,能扛过去就扛,实在不行才去镇上的小医院——不是不重视,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交通也不方便,去趟县城医院要走两小时路。可现在不一样了,娃有点风吹草动,我们就慌了:体温37.5℃要不要去医院?咳嗽两声是不是肺炎?打开手机,各种育儿文章说“这样处理不对”“那样会耽误病情”,越看越焦虑,最后哪怕半夜,也得抱着娃往医院跑。老一辈的“磕碰自愈”,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的“精细护理”,是想给娃最好的保护,可这份“想做好”的心思,反而让带娃变得更复杂。
到了我们这代,带娃早就不只是“养活”,而是要“养好”。从娃出生开始,就要琢磨“怎么让娃更健康”:辅食要按月龄搭配,保证铁、钙、锌都够;睡眠要训练规律作息,怕影响生长发育;情绪要及时引导,担心娃以后性格不好。等娃再大一点,还要考虑“怎么让娃更优秀”:报早教班开发智力,学绘本培养阅读习惯,练运动增强体质。这些在老一辈看来“没必要”的事,在我们这里成了“必须做”的事——不是我们“矫情”,是现在的社会对孩子的期待变了,我们怕娃输在起跑线上,更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了娃的成长。
更让人累的是“信息太多”。打开手机,这个专家说“睡眠训练要从3个月开始”,那个博主说“自主入睡会伤害娃”;这个文章说“辅食不能早加蛋黄”,那个视频说“晚点加会过敏”。我们像在迷宫里找路,不知道该听谁的,只能把所有“可能有用”的方法都试一遍。婆婆从来不用想这些,她带娃靠的是“经验”——自己带过三个娃,加上邻居大妈的“土方法”,照着做就行,反而没那么多纠结。
以前上学,把孩子交给老师,该打该骂看着办吧,老师也很负责,也不用辅导学生做作业。想在孩子金贵多了,老师敢打孩子,直接投诉学校,后来老师也不敢管了,不敢打不敢骂;不少老师的职责,慢慢到了家长身上。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上甘岭,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养娃是为了让娃有更高的起跑线,能够走得更远,每一份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发布于:河南省炒股配资平台大全,炒股配资公司,大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