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约秘书长吕特最近对着普京撂下狠话,说核战争永远赢不了,更绝对不能打。 这话听着硬气,可仔细琢磨,字里行间透出的焦虑比警告本身更耐人寻味。 眼下欧洲上空核风险的闸门,正被北约和俄罗斯的动作一点点推开。
就在上个月,北约在北海搞了一场"坚定正午"核演习,出动2000名军人和70架飞机。 吕特还高调宣布演习"圆满成功",说是要给"潜在对手"传递明确信号。 可俄罗斯那边也没闲着,几乎同一时间启动了自己的战略核力量演练——"亚尔斯"导弹从发射场升空,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试射导弹,图-95轰炸机带着巡航导弹划破天际。 两边就像在打一场无声的擂台赛,只不过现在的背景是已经打了四年的俄乌冲突,这些动作早就不只是摆样子了。
武器部署上的较量更是实打实。 俄罗斯试射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能覆盖大西洋部分海域,这种突防能力让北约的防空系统压力山大。 北约也没示弱,悄悄在德国部署了升级版的B61-12战术核弹,这种核弹头精度更高、当量还能调节,被不少人看作是降低核门槛的危险信号。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美国,他们在加快部署W76-2低当量核弹头,当量只有广岛原子弹的三分之一,嘴上说是增强"可用性",实际上却在模糊常规战争和核战争的界限。
核武器的数量更是触目惊心。 俄罗斯有超过5500枚核弹头,美国大约3750枚,两家加起来占全球核武库九成以上。 本来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格局算是和平底线,可现在英法两国也在悄悄加码——法国重启太平洋核试验场的环境评估,英国干脆把核弹头数量上限从180枚提到260枚。 核竞赛的阴影已经从美俄之间扩散到更多国家。
吕特呼吁西方多跟公众沟通核威慑的意义,这话听着像维稳,其实暴露了西方内部的信息断层。 俄罗斯动不动就提"核红线",可普通欧洲人对核风险的认知还停留在冷战老电影里。 今年10月初欧洲多国出现防核辐射药物抢购潮,官方再怎么澄清"别慌",也拦不住老百姓心里的焦虑。 这局面本身就说明问题了。
再看看常规战场,北约在弹药供应上曾经掉过链子。 俄乌冲突刚开始那阵,北约连155毫米炮弹都供不上乌克兰,堂堂军事联盟居然卡在传统弹药产能上。 反观俄罗斯,靠着苏联留下的老家底,152毫米炮弹生产线开足马力,源源不断送上前线。 吕特最近放话说北约弹药产量已经反超俄罗斯,可细想真没啥好骄傲的——32个国家凑一块,花了四年才追上一个俄罗斯,这"胜利"听着都带点讽刺。
更尴尬的是,北约为了凑够155毫米炮弹,不仅从日本引进炸药,还动用了韩国的库存,美国甚至要从日本回购爱国者导弹补自己的库存。 这左支右绌的架势,哪像军事同盟该有的底气?
俄乌冲突能拖到第四个年头,跟西方持续拱火脱不了干系。 本来乌克兰都有点撑不住了,西方不断输血打气,让基辅又燃起斗志跟俄罗斯死磕到底。 北约一边喊着"核战争不能打",一边加大军援、扩大演习,这种矛盾做法说白了就是想靠代理人战争消耗俄罗斯。 可制裁从来是双刃剑,欧洲以前靠着俄罗斯廉价能源过得挺滋润,现在为了"政治正确"搞制裁,本土制造业反而遭殃,经济眼看要撑不住。
核威慑本来是为了"以战止战",可当大家都把手指放在核按钮旁边,任何误判都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 吕特这番警告,更像是一次危机管控的尝试。 真到了核战争爆发那一刻,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32国联手花了四年才在弹药产量上追上俄罗斯,却还想着继续拱火,这种执念实在危险。 历史早就证明,核战争没有赢家,欧洲的经济困境已经敲响警钟,要是再由着冲突升级,最后埋单的会是所有人。
炒股配资平台大全,炒股配资公司,大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