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群星9月榜
关于虢国的历史记载极为零散且断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虢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最初由周武王在灭商后封给自己的亲叔叔,均属于姬姓。公元前655年,晋国借助虞国之力攻灭虢国,从此虢国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仅留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千古名言,成为后世警示的典范。
然而,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虢国却留下了许多谜团:它的创立者究竟是谁?为何历史文献对虢国的地理位置描述模糊不清?史料中为何会出现东虢、西虢、南虢、北虢甚至“小虢”五个不同的虢国?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直到1991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重大发现,才为破解这些历史谜题带来了新的突破,同时揭开了古虢国神秘的面纱。
展开剩余90%东西虢君的纷争
根据《左传》和《国语》的记载,虢仲和虢叔是周文王的弟弟,均曾是纣王朝的重要辅臣。武王灭商之后,将这两位叔叔分别封在王畿两侧,成为周王的重要屏障,足见武王对他们的信任。虢仲被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被后世称为“东虢”;虢叔则被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陈仓),称为“西虢”。
虢仲和虢叔的后代多在王室担任重要职务,辅佐周王治理国家,或率领六师南征北战。据《后汉书》记载,周夷王时期的虢公曾经“伐太原之戎”,虢仲曾受命讨伐淮夷,而虢氏家族中的师望、师承世代统领王室精锐的虎贲部队,“虢公”因此成为尊贵的象征。
然而,史书中关于谁是东虢君,谁是西虢君的记载存在较大分歧。部分文献主张“东仲西叔”,如东汉贾逵解读《左传》时称:“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而古代地理著作《舆地志》《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以及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的《国语解》,都支持这一观点。
与此相对,另一部分文献则持相反观点。杜预在《左传·隐公元年》注中写道:“虢叔为东虢君”,西晋的《帝王世纪》则称:“虢仲封于西虢”。此外,《汉书·郡国志》《广韵》《路史·国名纪》《通志·氏族略》和《稗疏》等文献均记载为“东叔西仲”。
文献记载的差异,主要因为先秦时期典籍只区分“虢仲之国”和“虢叔之国”,对具体东西方位没有明确说明。更重要的是,虢国后代中重名现象频繁,虢仲的后代中有人名叫虢叔,虢叔的后代中有人名叫虢仲,导致后人难以厘清真实情况,也因此形成了对虢国历史的诸多争议。
南北虢国之谜
1955年,考古专家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一处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庞大墓地。这里集中埋葬了数百座墓葬,仅发掘出的200余座墓葬,就出土了三万余件文物。墓主身份复杂多样,有太子、贵族,也有平民,但墓葬等级分明、规模迥异。专家确认,这是一处属于古虢国的大型墓地。
然而,无论是东虢还是西虢的封地,都不在三门峡附近。《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虢位于今河南荥阳,西虢则在今陕西宝鸡陈仓,距离三门峡约五百里。周初封国领土面积一般不超过百里,那三门峡地区的虢国墓地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细查史料可见,历史上的虢国不仅仅分为东西两部分,还存在南虢和北虢。根据《汉书·地理志》,虢国有四个分支: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南虢在焦城,北虢在大阳。这是东、西、南、北四个虢国的最早记载。
“北虢”和“南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宋代《路史》记载,公元前767年,郑国灭亡东虢,占据其领地。周平王随后封东虢君后裔虢序于下阳(即大阳,现山西平陆),该地北靠虞国,位于黄河北岸,故称“北虢”。《汉书·地理志》也支持北虢源自东虢的说法。
“南虢”则起源于“西虢”。西周末年,王室衰败,猃狁侵扰,西虢在政治动荡中东迁,最终于厉王、宣王时期,在跨越大河南北的古陕州建立都城上阳,史称“南虢”。南、北虢地理位置相邻,仅隔一江之隔。
如今,上阳城遗址已在三门峡李家窑被发现,城北即为上村岭虢国墓地。因此,从地理角度看,三门峡虢国墓地应是“南虢”遗址。陕州古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也是老子著《道德经》的圣地。那么,“南虢”究竟是否真由“西虢”东迁而来?
虢国墓地的重大发现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编号为M2001的虢君墓。此墓随葬九鼎,车马坑长达40米,宽5米。三千多件出土文物中,最具价值的是编钟和青铜鼎铭文,铭文显示墓主人身份:“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那么,墓主究竟是谁?
铭文及《竹书纪年》表明,墓主为虢季,别称“虢文公”,为周宣王时期的西虢国君和王室重臣。史书记载对他极为简略,《国语》和《史记·周本纪》提到,周宣王废弃每年天子耕作示范的传统,虢文公因此多次进谏,但宣王不采纳。
1991年,虢国墓地又有重大发现,一座四壁涂抹淡绿色颜料的虢君墓出土,随葬品包括九鼎及3200余件文物,规格远超M2001号墓。青铜礼器铭文刻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及“虢仲自作器”。
碳14测定显示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厉、宣王时期,距西周立国已有两百多年。显然此“虢仲”非武王时期封的虢仲。结合铭文及文献,专家判断此虢仲为周厉王时期的西虢国君虢公长父,家中排行次子,故以“仲”为字。
虢公长父为周天子效力,享受天子赐禄,地位显赫。他多次东征西讨,但战绩惨淡。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列传》,厉王三年,虢公长父讨伐逼近洛邑的淮夷失败。陕西出土的西周“禹鼎”铭文同样记载了这场战事:在虢公长父败退危急时,天子属臣“武公”及时救援,保卫了国都。虢公长父竟然铸造十二个青铜盨纪念这场“胜利”。
虢公长父长期征战耗尽国库,迫使厉王施行苛政,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北方猃狁乘机频繁侵扰。正是在此背景下,虢公长父开始将西虢逐步东迁至三门峡地区立国,即“南虢”。
真伪考证
三门峡虢国墓的出土证据验证了一些历史记载。《水经注·河水卷四》称南虢始君为“虢仲”,都城上阳城,此内容得以证实。但该书中“西虢东迁与平王东迁同一时期”的说法长期受学界认可,却被考古证据推翻:三门峡“南虢”早于平王东迁而立,立国于西周末年厉王时期。
那么,隔河相望的南虢与北虢关系如何?“北虢”是否真为东虢后裔?郭沫若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中肯定此观点;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平台大全,炒股配资公司,大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