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俊宇 本报通讯员 龚思雨 卢燕灵
凌晨3点,秦山核电核反应堆电气厂房,荧光屏上的数据流星河般闪烁。马一鸣双眼布满血丝,正聚精会神核对着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电流参数曲线。
“这个动作时间滞后了3毫秒,必须查清楚。”他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一边招呼徒弟准备工具。此刻,距离他进入现场已过去16小时。
从秦山脚下的青年人才到破解一系列核电仪控领域复杂技术难题的全国技术能手,这位“老仪控”,用双手丈量着核安全的精度,用脚步刻画出敬业奉献的轨迹。
破解“幽灵难题”
“核电维修没有‘差不多’,差一点就是天壤之别。”这是马一鸣常对徒弟说的话。
2018年,某核电机组控制棒驱动机构多次出现偶发故障,维修人员赶到时故障却自行消失,如同“幽灵难题”。马一鸣连续数天蹲守现场,记录运行数据,终于发现故障源于设备老化导致的微小电流波动。
这次经历催生了他研发控制棒驱动机构在线监测系统的想法。马一鸣带领团队在不影响现有设备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电流时序、纹波等特征参数,研发出早期智能识别控制棒驱动机构机械及控制设备故障的系统,可避免故障扩大导致停堆事件。
为了不影响现有设备运行,他带着团队在机柜间隙里蜷缩作业,设计出了“非侵入式数据采集”技术。系统投用后,成功提前预警了某电厂控制棒电流故障,避免了可能造成数千万元损失的非计划停堆。
这一成果被推广应用,逐步成为业内“标配”,累计为公司增加知识产权收入400万元。
从打破国外垄断的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国产化,到首创“全自动偏移装卸法”提升燃料更换效率,马一鸣用11项专利、20项科研成果证明:工匠就是把每个技术细节做到极致。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2006年,刚入职秦山核电的马一鸣在系统改造施工中犯了个“至今想起来都后怕”的错误——拆了一根新敷设的电缆。
师傅的话让他刻骨铭心:“核电人的手,攥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从此,他养成了“三查四对”的习惯:查图纸编号、对设备标识、核接线端子,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几千条“保命细节”。
这份严谨让他在危急时刻有了挺身而出的底气。一次,在国外项目中,装卸料机系统突发故障,马一鸣火速赶往现场驰援。在高温厂房里,他穿着厚重防护服持续排查,最终找到故障根源。
一次机组大修期间,棒位探测器故障,辐射剂量和温度较高。“我经验多,让我来。”在狭窄的反应堆堆顶上,他长时间俯身操作,完成部件更换,出来时防护服上已凝结出盐霜。这样的“冲锋”,在他19年的职业生涯中多次上演。
传承中匠心回响
“师傅,这个竞赛项目我怕是不行……” 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开赛在即,徒弟张献峰因专业不对口打起退堂鼓。除了用言语鼓励,马一鸣每天陪着张献峰学习、训练到深夜,从系统原理到实操方法训练,甚至模拟赛场噪声干扰来锻炼徒弟的专注力。最终,张献峰斩获集团技术能手称号。
作为核反应堆控制保护检修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主笔人,马一鸣参与编写了4册教材,正在主导编写该职业的国家题库。如今,他培养的13名技能人才已成为各电厂的技术骨干,多名徒弟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有人像他一样扎根一线10余年,有人带着过硬的技术支援海外项目。
“我的工作就是干好一件事——守护核反应堆的‘神经中枢’。”从青涩学徒到全国技术能手,从普通维修工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核电首席技师,马一鸣用19年坚守诠释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
在秦山核电的晨曦中,马一鸣的身影与核反应堆的轮廓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有大国重器的轰鸣,更有工匠匠心的回响。
炒股配资平台大全,炒股配资公司,大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